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

頓悟漸除

禪門諸祖師偈頌下之下(終)

若也斂澄一念。密契無生。智鑑廓然。心花頓發。無邊繫執。直下銷磨。

積劫無明。一時豁現。如忘忽記。似病頓瘳。內生歡喜。
心自知當作佛。始信自心外無別佛。

然後順悟增修。因修而證。證悟之源。是三無差別。名為一行一解三昧。亦名無功用道。

便能轉物。不離根塵。信手拈來。互分主伴。乾坤眼淨。今古更陳。覿體神機。自然符契。
↑↑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,事非頓除因次第盡。


 
若也斂澄一念。密契無生。智鑑廓然。心花頓發。無邊繫執。直下銷磨。

積劫無明。一時豁現。如忘忽記。似病頓瘳。

內生歡喜。心自知當作佛。始信自心外無別佛。
↑↑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,


↓↓↓事非頓除因次第盡。

然後順悟增修因修而證。證悟之源。是三無差別。名為一行一解三昧。亦名無功用道。
便能轉物。不離根塵。信手拈來。互分主伴。乾坤眼淨。今古更陳。覿體神機。自然符契。

2018年5月14日 星期一

依華嚴經普賢觀行法,初明普賢觀,次明普賢行。

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

沙門 法藏 撰

依華嚴經普賢觀行法,初明普賢觀,次明普賢行。

初中有十門,

第一、會相歸性門,謂觀一切法,自性皆空。分別解了,一念行心,稱理而觀,攝散入靜名止。

第二、依理起行門,謂以所觀真理,非斷、空故,不礙事法,宛然顯現,是故令止,不滯寂寂,不礙事,於事無念起照,名觀。

第三、理事無礙門,謂由性實之理,必徹事表而自現,不壞於事相之事,必該真性而自立,不翳於理,理事混融,二而不二,是故菩薩於一念中,止觀雙運,無礙同觀。

第四、理事俱泯門,謂由理事交徹,形奪兩亡,則非事非理,超然絕行,心順此非觀非止絕無寄,經云:「法離一切觀行。」

第五、心境融通門,謂彼絕理事之無礙境,與泯止觀之無礙心,二而不二,冥然一味,不二而二,心境宛然。

第六、事融相在門,謂以多事全依於一理,一理帶多事而全於一事,是故,菩薩以即止之觀,於一事中,見一切事,而心無散動如一事,一切亦爾。

第七、諸法相是門,謂由諸法皆不異於真理,真理復不異於事,是故,菩薩以不異止之觀,見一法,即一切法,而全不動如一,一切亦爾。

第八、即入無礙門,謂由以一多相入,而非一,一多相即,而非異,此二俱由融通一法界,是故,菩薩以無念之智,頓見於此無障礙之法。

第九、帝網重現門,謂於一事中,所現一切,彼一切內,復各現一切,如是重重不可窮盡,如帝釋網於一珠中,現一切珠影,一切珠影中,復現珠影,重重無盡,是故,菩薩以普賢眼,頓見如此法界,圓融自在,無有限量。

第十、主伴圓備門,謂菩薩以普賢之智,頓見於此普賢法界,是故,凡舉一門為主,必攝一切為伴,如是無盡無盡,不可稱說,思之可見,此略說,顯華嚴經中,菩薩止觀,廣如別記說。

第二明普賢行法,初學菩薩行法,亦有十門:

第一先起信心,然有三種:
一、自信己身有如來藏性,修行可得成佛。
二、信三寶功德殊勝難量,離此更無可歸依處。
三、信因果決定,業報必然是,故捨惡修善,不離自心。

第二歸依三寶,亦有三種:
一、歸依法界三寶。
二、歸依慇重至極,不惜身命。
三、遠歸依盡未來際,誓不斷絕。

第三懺悔宿罪,亦有三種:
一、啟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賢聖。
二、對現尊像及眾僧等前。
三、慇重心、慚愧心,自述無始罪障。

第四發菩提心立大誓願,亦有三種:
一、發直心正念真如法故。
二、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。
三、大悲心救拔一切苦眾生故。

第五受菩薩三聚淨戒,亦有三種:
一、攝律儀戒,誓願斷一切惡。
二、攝善法戒,誓願修一切善。
三、攝眾生戒,救度一切眾生故,盡未來際而無休息。

第六修離過行,亦有三種:
一、調伏煩惱,離貪瞋邪見。
二、止諸不善,離殺等十惡道故。
三、於菩薩十重、四十八輕戒,一一護持,不令有犯,犯者即當懺悔,還使清淨。

第七修善行,亦有三種:
一、日日供養三寶,身口禮讚,意業觀察。
二、於萬行六度乃至諸波羅蜜一一修學,無有厭足。
三、以此善根誓願迴向,普共眾生,趣大菩提。

第八修忍辱行,亦有三種:
一、內生慈心,若為愚癡眾生,背恩侵惱,終不瞋之。
二、見瞋過患,經云:「瞋如猛火,燒滅一切諸善根故」,又起一瞋心,成百種障礙,一切惡中,無過此惡。
三、見忍利益,經云:「若能忍者,即得名為有力大人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」

第九救攝眾生行,亦有三種:
一、救其現苦乃至於死,先當救護。
二、更以佛法饒益,令當來免惡道苦。
三、化令修菩薩行,要當於我,先成最正覺。

第十修平等行,亦有三種:
一、於所救眾生平等,不揀怨親,不求恩報。
二、不見自他,無人、無能、無所,畢竟平等。
三、興無緣大悲,無念大智,攝化眾生,廣修萬行,盡未來際,而無休息故。

華嚴經普賢觀行法門(終)